在服务重大工程中锤炼一流才干(在一线)

发布时间:2024-06-05 04:19:19 来源: sp20240605

  “在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中,北京交通大学师生怎样逢山开道、遇水架桥?面对行业关键领域技术难题,青年一代该如何挺膺担当?”入学时,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稼琼讲授的“开学第一课”,让詹天佑学院学生宫子平印象深刻,也激励着他不断奋进。

  投身智慧交通领域,攻读博士学位;参与社会实践,实地探访高铁运输组织形态;担任学校交通运输文化协会会长,组织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……宫子平用行动传承着北京交通大学“爱路报国”的红色基因。

  国之所需,心之所向,宫子平的经历是北京交通大学一流人才培养的缩影。近年来,学校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,引导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把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融入交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。

  在冰雪皑皑的高寒地带,怎样保证高铁全速前行?带着问题,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迟义浩进入铁路项目建设与运维一线。在导师的指导下,他和团队多次在低温寒冷环境中进行试验分析,创新性实现了冰雪飞溅全过程的精细化模拟,为提出适用于我国线路条件的冰雪飞溅防治措施、有效保障高速有砟铁路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
  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支持学生走出校园、走进现场,参与关键技术攻关,是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。”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荆涛介绍,学校持续推动产学联合人才培养,通过建立协同育人基地,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、项目指导、毕业设计,组建校企联合导师团等方式,引导学生在服务重大工程中锤炼一流才干。

  近年来,一项项高水平人才培养改革举措落地见效:成立詹天佑学院,实施本硕博一贯制培养,开辟研究型人才培养“试验特区”;促进学科交叉融合,组建跨学科、跨学院教学团队,推出“交通+”“管理+”融合课程……如今,一大批科研团队师生深入一线、攻坚克难,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。

  复杂环境条件下,怎样保证高速铁路无缝线路的强度、稳定性和平顺性?面对挑战,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高亮带领团队走上攻坚路。炎炎夏日,团队成员顶着高温做加压测试;日复一日,师生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在地铁上进行动静态试验……一项项监测、一个个数据,最终成就了“让无缝铁路想铺多长就铺多长”的底气。

  “带着责任感和爱国心去做事,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态度。”高亮常常这样对学生说。在这种态度的指引下,团队师生扎根京沪高铁、哈大高铁等多条线路,年均一线科研实践200余天,解决了多项铁路关键技术难题。

  “建立国内首个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,打造全球最快的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,形成世界领先的海底隧道暗挖法建造技术体系……关键技术的背后,是学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执着和追求。”王稼琼表示,学校将始终围绕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一根本问题,以“爱路报国”红色基因铸就一流人才培养底色,为服务交通强国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。

  (王瑞霞参与采写)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4年06月01日 07 版)

(责编:袁勃、赵欣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