尺素金声|全球增长最大引擎让“唱衰中国经济”不攻自破

发布时间:2024-04-27 16:06:06 来源: sp20240427

前不久,2023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:全年国内生产总值(GDP)超126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5.2%,高于全球3%左右的预计增速。

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,增量也不容小觑。按可比价计算,2023年中国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,能顶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。

不少国际经济组织和媒体纷纷点赞。西班牙《经济学家报》网站说,“这个‘亚洲巨人’仍以每年5%左右的速度增长”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欧元区的5倍”。有国际观察人士表示,“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%,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。”

点赞声中,混杂着一些别有用心的唱衰怪论,说“中国经济增速不及预期”“中国发展动能不强”。事实上,这么多年来美西方总有一些人戴着“有色眼镜”,对中国经济说三道四,看似言之凿凿,实则站不住脚。

中国经济动能强不强?

从经济规律看,经济总量增加和人均收入提高后,经济增速会逐步回落,这是不少发达经济体都经历过的共同现象。现在的中国经济增速,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。

2020年至2022年,中国经济顶住疫情冲击,年均GDP增速达4.5%左右,高于全球2.0%的平均水平,展现出强大韧性。2023年,中国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保持在18%左右,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持续稳固。

如今,穿越疫情阴霾的中国经济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,长期向好的势头更趋明显——

看消费。

新春灯会、舞龙表演、庙会市集人头攒动,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新疆等地冰雪旅游火爆异常……这个龙年春节假期,国内旅游出游4.74亿人次,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2.93亿人次。

这样一个“流动的中国”,消费复苏、活力充沛。

看产业。

1月1日,大型邮轮“爱达·魔都号”从上海吴淞口出发,开启商业首航;1月5日,江淮汽车旗下品牌交付全球首款钠电池量产车型;2月7日,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——秦岭站正式开站……

今天的中国,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未来产业蓄势待发,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,去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。

这样一个“创新的中国”,大众、空客、奔驰等欧洲企业纷纷加码在华投资,有力佐证了“中国经济创新场”的巨大“磁力”。

看走势。

新时代10年,中国经济一路向前。2014年、2016年、2017年、2018年、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,GDP相继跨越60万亿元、70万亿元、80万亿元、90万亿元、100万亿元、110万亿元、120万亿元大关,接连迈上新台阶。

中国经济态势稳不稳?

先说物价。

2023年,在全球一些发达经济体面临1982年以来最高水平通货膨胀率难题的同时,中国经济不仅巩固了增量,也稳住了态势,物价总体温和上涨,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稳中有升。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萨迪娅?扎希迪观察到:“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没有受到高通胀困扰的大型经济体之一,且利率水平目前维持低位”。

再看安全。

去年,在不少国家陷入粮食危机、能源危机的情况下,中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、能源供应保障总体平稳。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,既体现了双碳转型的新进步,也带来了能源自给能力的新提升。

还有重点领域风险处置。

一国经济运行,总会遇到“前进中的问题、发展中的烦恼”。近几年,为统筹化解房地产、地方债务、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,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。目前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,保交楼进展明显,350万套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已交付超过300万套,稳定了市场预期。

动力足、活力强、底盘稳,“个头”越来越大、“筋骨”越来越强的中国经济,怎会态势不稳?!

事实充分表明并将继续表明:一切杂音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回升向好态势,改变不了国际社会有识之士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。

中国德国商会最新调查结果显示:91%的德国企业计划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,54%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两年增加在华投资。

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表示:中国经济和企业在过去两年中提高了韧性,制定了应变计划,2024年中国经济“可能会出现一些惊喜”。

日前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预测:2024年至2025年,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高于全球增速,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增速,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持续位居前列。

理胜则事明。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当前存在一些周期性和结构性挑战,但只要尊重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、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,就会不言自明:中国经济始终充满活力和韧性,仍将持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引擎。

(责编:袁勃、赵欣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