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何以中华》多语种出版 百件文物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内涵

发布时间:2024-04-28 07:56:26 来源: sp20240428

   中新网 北京1月13日电 (记者 孙自法)《何以中华——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》(简称《何以中华》)多语种图书出版座谈会1月12日下午在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,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认为,《何以中华》是一部“物”“史”互证、用文物讲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的精品力作。

  《何以中华》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,四川民族出版社以中文、中英双语、汉藏双语、汉彝双语等多语种版本出版。该书通过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考古文物、历史遗存、民族文物等资源,遴选出一百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代表性文物,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,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。

《何以中华》多语种图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办,现场展示的图书。 中新网 记者孙自法摄

  这一百件文物主要包括: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上门齿化石、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、距今6000-5000年的“中华第一龙”红山玉龙、距今约3200年的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、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龙形牙璋、西周早期有着“中国”一词最早文字记载的青铜器何尊、新疆尼雅遗址出土汉代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织锦护膊、唐代阎立本《步辇图》卷、清代“金瓶掣签”苯巴瓶、清代“福建台湾巡抚关防”官印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等。

  《何以中华》主编、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表示,该馆确立“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实证体系”研究课题,通过长期努力,初步构建出一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物像叙事体系。《何以中华》通过遴选一百件对各民族共同缔造、发展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高度表征力和叙事性的历史物证,一层层揭示出文物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,最终集合性呈现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演进场景。

  四川民族出版社副社长唐怡介绍多语种出版情况说,《何以中华》多语种图书是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普及类出版物,中英双语版2023年10月一经出版,就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市场积极反馈,并成功向巴基斯坦输出版权,目前,《何以中华》汉语版、汉藏双语版、汉彝双语版已正式出版,汉壮双语版也正在酝酿启动之中。

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、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兵武认为,如果说“何以中国”的概念偏重于对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的探讨,“何以中华”的概念则更加宏大,不仅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,还体现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大转型,直到现在其内涵还在不断发展和丰富。

  首都博物馆原副馆长、历史学家高凯军说,《何以中华》编纂出版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和提高,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,有利于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
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指出,《何以中华》呈现了中华民族如何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,达到很高的高度,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历史书写提供了一个案例。

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表示,各式各样文物图集出版不少,但精挑细选蕴含民族精神一百件文物实证中华民族形成史还是首次。《何以中华》准确选用具有很强代表性的文物,呈现出中华民族完整、立体的形象,集中展示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样性。

 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认为,《何以中华》对于一百件文物的选择是平衡、丰富、全面的,特别注重体现各族群之间的互动与交流,其整体性视角值得称道。

《何以中华》多语种图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办,现场捐赠图书环节。 中新网 记者孙自法摄

  此次座谈会由四川民族出版社、中国民族博物馆共同主办。巴基斯坦出版商通过视频介绍了巴方引进《何以中华》版权的相关情况。《何以中华》编纂方和出版方还分别向中国国家图书馆、中国民族图书馆、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捐赠了《何以中华》不同版本的图书。(完)

【编辑:叶攀】